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开启 8位委员接受集体采访

时间 • 2025-07-18 20:04:11
我国
发展
委员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开启 8位委员接受集体采访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宏、多模态AI系统实验室主任乔红、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周岚、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林松添8位全国政协委员与媒体记者面对面交流,回应社会关切,讲述中国故事,共话美好时代。

每一个百分点都弥足珍贵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第一个走上委员通道。他分享了一组数据——去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首次突破了1.4万亿斤,人均占有粮食超过了500公斤,这个数字超过了公认的国际粮食安全线,“对于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严建兵认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一是要藏粮于地,二是要藏粮于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步入世界第一方阵,离不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贡献。农业科技工作者被称为“追着太阳跑的人”,因为他们南繁北育,一年四季都是农忙。培育一个新品种,少则五六年,多则一二十年,而其中又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最终能够推向市场大面积的应用。严建兵注意到,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保障饲料粮的供给。过去几年,严建兵及其团队一直在思考,能否把“提高玉米中的蛋白含量”作为目标,“过去几年,我们和企业深度合作,已经培育了多个蛋白质含量超过10%的品种,并且推广了1000多万亩”。

严建兵算了一笔账。去年,我国玉米的总产是2.9亿吨。蛋白含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了290万吨的蛋白;如果这些蛋白都被有效利用,相当于我国少进口700至800万吨的大豆,“大家不要小瞧这一个百分点。每一个百分点都弥足珍贵、来之不易,每多一个百分点我们就多一份底气、多一份保障”。

中国经济一定能更上一层楼,取得新进展

如何看待今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马建堂给出了答案,“我坚信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在去年企稳回升向好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取得新进展,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和深厚的底气。”

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底气在哪里?马建堂认为,首先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其次是因为有有力的宏观调控工具。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定,今年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财政政策将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第三是因为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撑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各领域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划时代的进步,都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只要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社会预期就一定能够进一步改善,社会信心就一定能够进一步增强,中国的经济一定能够取得更多更好的进展。”他说。

我国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

如何把科技新成果加快转化为高质量药械产品?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宏回答了这一问题。

30年来,赵宏见证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过去一年,我国批准上市创新药48个、器械65个,在研新药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更多国产靶向、免疫以及细胞治疗的药物成功“出海”,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人工心脏等高端医疗设备先后问世。

赵宏表示,创新药械的研发是向无人区的探索,他用三个“10”来形容研发的高投入、高风险:10亿元投入、10年时间以及不到10%的成功率。

“如果我们能够更早地和科学家合作,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是能够打通实验室到病房的‘最后一米’,把这个10%向上再拉一拉。”他坚信,随着越来越多临床医生投身创新药械研发,用研究找武器、向科学要奇迹,战胜疾病的工具箱会越来越丰富,我们定能不负重托,更好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我国机器人技术飞跃式发展

“我国机器人技术已得到飞跃式发展,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显著减少。”全国政协委员、多模态AI系统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乔红说,近三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载量已达到全球的1/2以上。同时,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迅猛,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大家可能会说机器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它的下一步是什么?”乔红认为,我们的机器人系统将面向更大更重要的舞台,不仅需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批量性,还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生产性、可靠性、稳定性、通用性、智能性,更重要的是安全性。“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部分,将继续基于前沿技术积累和人才聚集优势,为国家夯实核心技术底座,为加速我国建成科技强国奋斗。”乔红表示,将继续服务社会与企业,让先进的技术如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到祖国千行百业,与企业家一起形成新质生产力。

银发经济本质是人文经济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2035年将超4亿。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人口老龄化并非意味着人口红利消失。随着全民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提升,老年人仍可继续创造价值。他以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为例,70多岁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前商学院院长正牵头筹建创新创业系,“青春正当时”。

当前60~70岁“活力老人”群体日益壮大,金李建议通过建立研发智库、志愿服务等渠道开发老龄人口红利。作为55岁的准退休群体一员,他表示银发经济需聚焦养老需求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趋势,既涵盖衣食住行基础需求,也包含健康管理、休闲娱乐等精神追求。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体量将达30万亿元,2050年至少创造1亿就业岗位,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金李提到,近年来他围绕市场化养老、异地养老和普惠养老金融展开调研,建议坚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在他看来,银发经济本质是人文经济,探讨“如何优雅老去”的文明命题,既要满足生存需求,更要滋养精神家园。“这既是关乎温度的人文事业,也是面向未来的青春产业。”

我国生态环保产业营收超2万亿元

在回答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相关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用自己的家乡举例。他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生态环保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黄绵松家乡宁夏固原的母亲河——清水河,经过多年治理,已经变得名副其实,当地很多老百姓也自觉去守护绿水青山,整个生态环境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去年还入选了联合国的“自然城市”名录。“截至去年底,我国生态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340万人,营业收入也超过了2万亿元,已经成为我们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载体。”黄绵松说,生态环保产业蓬勃发展也已成为我们现在的重要生产力,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实现了环保产业旺,百姓呼吸畅,腰包鼓,心里亮。

城市有机更新让1亿多人直接得益

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进程中最关键要做到什么?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周岚认为,需要政府、百姓、市场三方面形成合力,同时把握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4个环节的全过程。她以扬州仁丰里举例,当地政府一期工程实施了水电气管网改造、消防能力提升和口袋公园建设,带动了46户居民和62家商户的自我更新,撬动了民间投资8200多万元,为老城增加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周岚表示,包括北京的亮马河在内,全国各地城市有机更新案例还有很多。目前全国已实施了超过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改造了25万个老旧小区,1亿多人因此直接得益。

共建“一带一路”利国利民,联通五大洲,造福全人类

有记者提问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林松添时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您如何看待共建‘一带一路’在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等方面的进展?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合作成果?”

林松添说,十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三共原则,致力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建设,成果惠及150多个国家的人民,引领世界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新路。带动了共建国家发展,优化了投资环境,建成了众多经济特区和产业园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改善了民生,也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有了落地的园区和配套的基础设施、政策法律和服务保障,促进了中国同共建国家经贸互利合作和文明互鉴,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的共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林松添举例,在亚洲,中老铁路让老挝实现了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华丽转变,促进了老挝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促进区域发展。

“在非洲,我多次到访埃塞俄比亚,不久前再访,我深切感受到如今的埃塞俄比亚已经大不一样。首都高楼林立,现代化的机场和道路让人耳目一新。其中亚吉铁路让1亿多埃塞俄比亚人有了出港口,助力埃塞俄比亚走上了减贫发展快车道。”林松添还提到,拉美秘鲁的钱凯港,助力拉美打开了太平洋门户,让南美洲拥有首个绿色智慧的枢纽港,让中拉经贸互利合作更有竞争力,促进了共同发展。

中欧专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0多个城市,已累计开启突破10万列,构建了亚欧陆上运输新通道,构筑了中欧友好和共同发展的战略平台。林松添说:“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利国利民,联通五大洲,造福全人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我们深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中国人逐梦世界之旅更通达,让世界更多人民共享发展机遇和繁荣。”综合新民晚报、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