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包将在四川这两地试点推广
10岁~19岁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二个关键10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落实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联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在部分省份开展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四川是国家首批试点省份之一,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简称“华西二院”)为省级项目管理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和眉山市东坡区作为2个项目试点地区。
10月12日,红星新闻记者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督导及四川省项目推进会上获悉,第一期省级师资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省内20多家医疗机构、教育机构、青少年儿童心理相关机构的师资接受培训、考核合格后,将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眉山市东坡区的10所学校开展试点工作,推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包”公益服务。
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包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服务包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设计了10个主题,从《自我探索之旅》开始到《解决问题,作出决策》,融入了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涵盖了青少年团体辅导活动、正念减压与注意力练习等多方面内容,着力打造一套标准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管理情绪、缓解压力、处理与同伴和家长的关系,应对焦虑,悦纳自己,培育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在青白江区、东坡区两个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试点地区,都是以当地妇幼保健院为试点单位,而不是心理卫生专科医疗机构。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助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项目省级负责人蒲杰解释说,这是因为在临床上,不少家长、孩子,在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后,并不愿意到心理卫生专业医疗机构接受干预,担心被“贴标签”。而妇幼保健院本身就应该为孩子提供身心健康多维度的保健服务,通过妇幼保健院起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级预防”作用,及时发现、识别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在早期就进行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手段的干预,能一定程度上规避孩子和家长担忧顾虑的“被标签化”问题,减少就医的抵触情绪。而在妇幼保健机构的及早识别下,如果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则会联动心理卫生专业机构、专业人士,采取药物、住院等治疗手段进行干预。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主任医师/青少年心理健康项目四川省项目办公室王涛介绍说,推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包,是此次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在两个项目试点地区分别选取了5所学校,并且将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力争全省推广。“目的在于通过标准化课程,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正确价值观。”
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认知、社交和情感等人格特征形成与学校环境密切相关,建立医院-学校-家庭三方联动机制,同时以学校为基础重点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发挥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中心等专家资源的指导作用,对预防、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独特且能获得较大收益的机会。
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还在试点地区进行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评估,例如,2021年起,青白江区就使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对全区四年级及以上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评估,其中适应良好20898人,占74.26%。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的任务目标,例如,建立卫生健康、共青团、教育等多部门合作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制比例不少于80%、项目试点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人员、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台项目人员接受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包培训的比例不少于80%等。
红星新闻记者于遵素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