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三人才会客厅 看湖州待人之道
“请各位从打造高质量人才创业平台的角度,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思考,为湖州打造全国人才创新创业理想城市多提宝贵意见。” 在10月11日举办的“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人才会客厅上,湖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委人才办主任徐仲仪与七位人才创业平台负责人面对面座谈交流。 而这只是湖州近年来诚恳延揽人才、礼敬企业家的一个缩影。自2022年6月以来,湖州市每周三召开人才会客厅,通过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点对点服务精准破难,全力做优服务。截至目前,已召开市级人才会客厅56期,服务人才452位,共交办解决问题772个,满意率达99.5%。
尽管人才满意率高,但在湖州看来其人才服务工作始终“在路上”。 “现在湖州的高层人才越来越多,但是人才间平时交流机会不够多,合作不够多。”湖州市委人才办领导表示,人才“关键小事”是湖州下一步人才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大事和要事”。“我们将围绕湖州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分领域组建八大专业委员会,包含458位高层次人才,这将全面加强湖州人才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经济发展从依靠资本投入驱动增长逐步转变为依靠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增长的当下,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劳动力成为各地竞相争逐的对象。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各地政府越来越意识到,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只要人才集聚了,产业项目就会跟着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叶建亮表示,从过去“重资金”到现在“重人才”,折射出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地方政府未来要立足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进一步对标人才高地,补人才政策短板集聚人才。
低成本创业之城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惜才爱才“已经深深印刻进湖州庚续千年的血脉之中。一千多年前,生于湖州德清的唐代诗人孟郊的一句”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将湖州求贤若渴的姿态昭然体现出来。 而在当下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对于一个区域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城市之内,一群优秀人才、项目所能带来的积极效应往往可以辐射到全国范围。 2023年4月24日上午,湖州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以“赞成43票,反对0票,弃权0票“的结果表决通过了《湖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湖州人才日”的决定》,决定从2023年起,每年的5月20日为“湖州人才日”。
“520”本是诞生于情侣之间的蜜语甜言,将其放置于政府与人才的语境之中,凸显出湖州对于人才的礼遇之心。为充分营造礼遇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湖州每周三例行召开“人才会客厅”,聚焦破解人才创新创业痛点难点。 从微观层面来看,这一机制无疑是湖州政府领导与高端人才高频次交流带来的信心支持。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不确定性”成为横亘在人才面前的普遍状态,而湖州通过安排市领导与人才“周周见”的方式,无疑从很大程度上为消除“不确定性”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与交流机制。 从另一方面来看,市领导领衔、各职能部门参与的交流会,也是湖州高规格礼遇人才的具体体现。从全国范围来看,如此规格都实属罕见,通过面对面交流,人才的疑虑与困难可以得到高效解决。 聚焦“人才会客厅”的具体议题则不难发现,对于人才来说,创业成本正在成为其为项目择址时的核心考量因素,在这其中,政府提供的综合支持成为最具诱惑力,同样也最能体现诚意的因素。 今年以来,国内一、二级市场融资环境出现一定波动,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湖州润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裴增杨在现场指出,“对于宠物药品研发行业来说,需要有完备的开发过程,这个过程比较艰难,需要资金支持。” 浙江芯晟微机电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于连忠和国科炭美董事长陈成猛则在现场不约而同提到了科创人才储备问题。 针对人才的问题,湖州相关部门在活动现场进行了回应。“资金需求我们将组织金融机构上门对接服务。湖州很多企业到了高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支持,刚才相关人才也提到希望有很多小分队进行专业的招聘,我们将组织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延揽高层次专家人才以及大学生。”
高品质生活之城 在中国产业日益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在创业成本以外,人才对于生活环境的标准也在逐渐提高。 其中,生态环境无疑是湖州最具竞争力的因素之一。
从“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一直是湖州的标志性特色之一。 2022年6月,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目标新定位。这是湖州2014年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后在生态文明方面的又一新定位。 高远的目标也敦促着湖州在评定规则上持续发力。日前,湖州制定印发《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综合评价办法》,对照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要求,系统设置生态环境质量、绿色低碳发展、城乡品质提升等3大类一级指标和28项二级指标,综合运用指标评价、工作评价等方式进行评定。 在生态文明的打造之外,优越的地理区位也是湖州禀赋的优势所在。 从长三角范围来看,湖州是被纳入上海“1+8”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成为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唯一全域被纳入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地市。 与此同时,湖州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铁、通高速,相继建成高铁3条、高速公路6条,3条铁路同时在建,形成了与周边主要城市的“1小时交通圈”和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在2024年沪苏湖高铁通车后,到上海虹桥只要30分钟。
将人才流量变为“留量” 如果说产业是将人才吸引到湖州的“磁场”,那么安心的居住环境则是留住人才的另一“利器”,近年来,在关系到人才居住、成长的制度性层面,湖州也一直在积极探索。 近日,湖州宣布从9月1日起,本市年满16周岁且不满法定退休年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体经营者、非全日制工作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等均可申请参加灵活缴存试点。 本次试点政策作为一项支持解决灵活就业人员住房问题的互助型长期住房储蓄,参加人员除了能享受到灵活存储、无门槛提取、办理便捷等使用便利性之外,还可以享受利率更低的购房贷款。 “首套房按照五年以内年利率2.6%、五年以上3.1%执行,如70万贷款分30年还清,按照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相比商业贷款(按照年利率4.0%计算)可节省约12万元的利息,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百姓负担。”湖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秦胜说道。 在“人才会客厅”上,与居住环境相关的具体问题同样是人才关注的焦点所在。 “南太湖精英计划”领军人才顾佳捷在现场表示,其一名合作伙伴为某年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第一名毕业,但由于该人才的学历是本科,评定人才职称上有障碍,“这样的人才不能被评定,我认为很可惜,所以我想有没有存在这种破格的评定。” 顾佳捷的诉求也得到了迅速回应。“等下我们加微信,我把评定的相关资料一对一发给你”湖州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人在交流环节回应道。 此类“关键小事”并非孤例。“我们是在参加海外高层次人才推介会上了解到湖州的,后来经过学长介绍,深入了解湖州后,我们一家就到这边来工作了。”湖州长兴某生物医药人才企业新引进的李博士说道。 在参加人才会客厅时,李博士提出了孩子就学的困难,市委人才办和长兴县在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后,第一时间会同人社、教育部门专题推进,在一周内就为人才解决了子女就学问题。 无独有偶,诺力集团高层次人才罗曼博士也遇到了子女就学的难题,通过人才会客厅了解情况后也迅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经历让他对湖州的人才工作部门充满了信任和认可,“湖州对人才的意见是真的听得进、办的快、做的好,在这里安家工作很安心。”,罗博士表示。 展望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建议称,湖州有必要发挥自身规模较小、办事灵活、空间资源丰富之优势,在人力资源使用、企业开办审核、投融资管理等方面创造条件,让企业等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人才管理方面享有更大的自由,让人才在城市创新创业方面享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