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奶业有助于减少疫情风险
人类存在,病毒就存在,疫情的风险就会存在。
截至今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已超496万人次,累计死亡326515人。“封城”等措施的实行,及时抑制住了疫情发展,尽管现已基本实施复工复产,商店、餐厅、理发馆等公共场所重新开放,但部分行业依旧遭受到了些许冲击,乳品行业就属其中之一。
担心疫情期间牛奶滞销,日本一名政府职员身着牛奶套装录视频“在线鼓励”民众买牛奶,向民众解释称,奶牛如果不每天挤奶就会生病,希望大家每天多喝一杯牛奶。自学校停课起,学校专供牛奶订单被取消,商户对牛奶的需求量也大幅度下降,而6月前是生牛乳高产期,每天多买一瓶牛奶或酸奶以缓解奶滞销情况。
对任何社会,都没有比把牛奶喂进婴儿嘴里更好的投资了。
--丘吉尔
其实,牛奶的好处可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来自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的王加启等研究员们在近期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发展奶业有助于减少疫情风险且有助于构建绿色农业体系。
发展奶业有助于减少疫情风险
食物消费方式有两类,一类是食物生产后直接消费,生产环境与消费环境混合在一起;一类是在食物消费之前进行必要的简洁加工,食物生产环境与消费环境之间相对分离。
相对分离的食物消费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大量消费者直接接触活体动物,是减少人类疫情风险的健康消费方式。
奶业发展与奶产品消费必须经过种植、养殖、加工,最后进入超市,才能到消费者手中。在奶业的带动下,食物生产与食物消费环境相对分离,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用于食物消费的超市、商店和便利店逐渐发展,尤其是冷链条件日趋完善,为其他食物消费方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引导示范作用,不仅仅成为整个食物链健康消费方式的引领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类直接购买和消费活体动物类食物引发的疫情风险。
发展奶业有助于构建绿色农业体系
种一季庄稼,有50%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籽实,作为粮食用于口粮与饲料粮,但是还有50%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秸秆,难以利用。一块土地上,收获50%的粮食,废弃50%的秸秆,或者再用更多的能耗去处理秸秆,年复一年,这就是“粮猪”结构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
奶牛等反刍动物,拥有特殊的瘤胃,能够大量充分利用整株植物资源,比如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苜蓿青贮饲料,利用的是整个植株,是全部的生物产量。
奶牛养殖需要的牧草不适宜远距离运输,须就近种植,而且需要禾本科与豆科合理搭配种植,所以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奶牛与土地结合最紧密,融为一体,一块土地,产出的生物量全部为奶牛食用,生产出人类需要的牛奶,留下优质的肥料肥田。
奶业生产,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奶业,有助于推动从传统粮食安全观到整体食物安全观的转变。
发达国家的奶业产值一般占整个农业产值的20%左右,英国达到40%,我国仅2%左右。上个世纪70年代,欧共体通过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实施了很著名的对第三世界牛奶援助项目。
保持一定比例的奶业,可以避免形成过度依赖“粮猪”的农业生产结构,更有利于保持农业生产的多元化,更有利于维护整个农业的生态融合(一是维护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融合,二是维护种植业中禾本科植物与豆科植物的融合)。豆科植物,不应该被冷落,它的可持续发展价值,需要更多重视。
让奶业在整个农业系统中发展到合适的比例,可以减轻养猪生产的压力,是推动绿色农业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
发展奶业,可以有效带动食物消费方式中的乡村冷链或商超建设、推动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构建和提升食物消费结构中奶类的比例,既可以帮助经济发展,又有助于百姓日常所需。奶类食物是生活必需品,是全社会的普惠食物。
2019年我国奶类人均表观消费量约35.9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17年我国每天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40.4克,其中肉类提供53.1%,奶类仅提供6.7%。相比之下,日本奶类提供动物蛋白的14.8%,美国是30.4%,德国是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