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总书记手上这把农具吗?他身边的老汉又是谁?

时间 • 2025-07-25 15:05:36
沙漠
老汉
林场
承包

近日,总书记拿着农具劳动的照片火了。这是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参与治沙劳动。

你认识总书记手上这把农具吗?他身边的老汉又是谁?

图片来源:学习小组

这种农具,叫做开沟犁,用于开筑排灌沟渠,也可用于修筑田埂。当地用它来挖树窝,再埋上麦草,这样就可以种树固沙。

八步沙林场的“六老汉”三代人,就扛了近40年开沟犁,白了头发,绿了沙漠,富了村庄,创造了治沙奇迹。习近平也听了他们的事迹汇报。

八步沙,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大风挟着沙子吹过,往往连地带庄稼都不见踪影。八步沙林场的“六老汉”三代人,就扛了近40年开沟犁,白了头发,绿了沙漠,富了村庄,创造了治沙奇迹。

“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算我一个!”漪泉大队56岁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紧接着,郭朝明、贺发林、张润元、罗元奎、程海也站了出来。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摁下手印。六位老汉中有四位共产党员。

消息传开,有人疑惑:别人承包良田,他们承包沙漠,是不是精神出了问题?

外人冷嘲热讽,家人也扯后腿。老婆劝:这把老骨头,要把命搭进沙漠里。儿女拦:又不是不养活你们,别受那份罪。

“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家和土地,自己不去管谁管?”说起38年前为何选择治沙,张润元老人湿了眼眶。

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漠,没有任何治沙经验的六位老汉,只能按“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栽种树苗。可是,几场大风刮过,活下来的树苗连三成都不到。

沙漠离家远,为了省时间,“六老汉”吃住都在八步沙。每人带点面粉、干馍馍和酸菜,用几块石头支起锅。更艰苦的,是没有住处。沙地上挖一个深坑,上面用木棍撑起来,再盖一帘茅草。这个当地人叫做“地窝子”的深坑,就是“六老汉”的家。

为了护林,郭万刚、石银山曾连续6个春节在沙漠中度过。

终于,老汉们欣喜地发现,在树窝周边埋上麦草可以把沙子固定住,刮风时也能把树苗保住。从此,“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办法在八步沙开始推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经过10余年苦战,“六老汉”用汗水浇绿了4.2万亩沙漠。通过治沙造林,古浪县的整个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八步沙周边村庄的耕地也已经恢复,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如今,当初的“六老汉”中,四人走了,两人老了干不动了。石满老汉生前被评为全国治沙劳动模范,去世时年仅62岁。他叮嘱儿子:“不要埋到祖坟,祖坟前有个沙包,挡着我看林子。要埋在八步沙旁,看着你们继续治沙。”

贺发林是昏倒在树坑旁的,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是肝硬化晚期。在这之前,老汉忍着疼种了人生中最后几棵花棒。住院后他对儿子贺中强说:“娃,这一片林,你去种吧。”

组建林场之初,“六老汉”就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现在,郭万刚的侄子郭玺等第三代人已加入治沙行列,守护八步沙的未来。

近年来,八步沙林场先后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西油东送、干武铁路古浪段等植被恢复工程,带领八步沙周边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不仅扩大了治沙队伍,还增加了当地百姓收入,林场职工的年收入从以前的2000元左右增加到现在的5万元。2015年,他们又承包了甘肃和内蒙古交界的麻黄塘治理任务,管护面积15.7万亩。

“打草方格压沙,一个人平均每天有150元左右的收入。”虽然年近古稀,但身板硬朗的郭万刚依旧每天在各个治沙点上奔走。

贺中强说:“每到四五月份,这里全是花,让你把受的苦全忘咧。”

(原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