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下肚,1死1伤!凉皮为何成致命“毒药”?
炎炎夏日
要问吃什么
不少人肯定少不了一碗
夏日专属凉爽美食——凉皮
消暑又开胃
然而
开胃美食却成致命“毒药”
近日
河南省永城市两名女子
吃凉皮后中毒致1死1伤
“元凶”为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为何能致命?
哪些食物易产生米酵菌酸?
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两女子吃凉皮中毒,致1死1伤
近日,网上有人反映:“永城两女子吃凉皮中毒致一人死亡”“全市的凉皮店都已经查封,暂时不让销售了”。对于中毒的原因,网传消息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称凉皮中被添加了过量的硼砂,另一种说法则是凉皮发生了变质,滋生了米酵菌酸,从而引发中毒。
针对网上所反映的情况,永城市人民政府进行情况通告,永城市市场监管部门立即对相关凉皮店进行调查,未发现异常情况,永城市域内所有凉皮店均正常营业。公安机关对相关问题正在调查中。
(图片来源:网站截图)
7月15日,一名当事家属向媒体表示,他的亲戚小兰(化名)和小兰的舅妈是在7月3日购买的凉皮。次日早上,小兰舅妈出现问题被送医,小兰则在晚上出现不适症状。经过住院治疗,小兰舅妈依然不幸离世,小兰仍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救治,情况不容乐观。医生向家属称,两人是米酵菌酸中毒。
小兰舅妈的检测报告(图片来源:纵览新闻)
何为米酵菌酸?为何能致命?
米酵菌酸是由食品中污染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我国被称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致命毒素。其具有以下特点:
毒性强。进食后一般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情况1-2天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脑等重要器官均会产生严重损害。
病死率高。目前对米酵菌酸中毒尚无特效药,一旦中毒,致死率高达40%-100%。
耐高温。米酵菌酸耐热性极强,120℃高温处理1小时,毒性仍不被破坏,因此普通的家庭烹饪方式和食品加工处理过程难以去除。
此外,米酵酸菌还善于伪装,无臭无味,被污染过食物的颜色、气味、滋味都和正常食物没有差别,一般很难发现。也就是说,“毒米粉”是看不出来、闻不出来、尝不出来的!
那么,米酵菌酸中毒后,会有哪些症状呢?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无力、腹泻、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皮下出血、昏迷、谵语、少尿、血尿等肝脑肾的损害症状,重症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潮式呼吸,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
因此,米酵菌酸中毒后,必须迅速就医。吃了同样食物的人,不管有无症状,都应该一律送医检查。
预防中毒需注意什么?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研究发现,容易导致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三类:
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酸汤子、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湿米粉等;
二是变质鲜银耳和泡发不当的变质木耳;
三是发酵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同时,在高温潮湿的情况下,这种细菌繁殖代谢较快,就容易产生米酵菌酸,所以夏天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那么,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购买正规渠道的食品
要认真阅读产品标签,选取具备正规资质的食品经营者进行购买,同时要注意销售地方的环境卫生状况、是否有生产许可证等,并注意产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储存条件。
认真检查食品
干的米粉、河粉、粉丝、黑木耳、白木耳等需要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为了安全起见,可以放在冰箱浸泡。如果在室温下浸泡,忘了食用,应该丢弃不要。另外,不要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黑木耳浸泡后,如果发现有异味或手摸感觉有粘液产生,立即丢弃不可食用。
家庭自制谷类发酵食品
不要使用霉变的谷物原料,浸泡时要勤换水、保持干净、无异味。磨浆后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环境要通风、干燥,存储器皿不要直接放在地面,应该放在至少离地10厘米高的隔潮垫上,以防潮湿和污染。
食品安全存储
加工熟的饭菜如果没有吃完,应尽快放入冰箱。及时洗净餐具,不留食物残渣,不浸泡在水里,饭后立即清洗。
出现不适,立即就医
如果怀疑发生疑似中毒,必须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机体的损伤,并及时送医院救治,对症治疗。
天气炎热
食物容易变质
大家务必注意饮食安全!
来源|极目新闻、永城市人民政府官网、江西卫生健康、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纵览新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普重庆
编辑|王会苹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