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评④丨让少年心事有处说,需要社会一起搭“桥”
只有人们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才能将这张保障网格织得细密、严实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大,目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还不够充分。基于此,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公安局刑事犯罪侦查局刑事技术处处长陈德智,在其今年的建议中,有一项与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有关,即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动机制,为未成年人搭建心理健康就诊“绿色通道”。
该建议确实抓住了一个当前未成年人保护的痛点,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其实容易被忽略——“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类似的观点颇为普遍。但事实上,未成年人的心理细腻、敏感、多疑,他们也是知道“愁滋味”的。
从统计数据看,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比想象得更严峻。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同时《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也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受访患者群体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去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具体要求。而如何进一步落实规划,筑牢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还需要一点一点探索,从细节处进行勾勒。
比如陈德智代表就建议,增设未成年人心理咨询门诊,为未成年人在专业的心理咨询门诊上搭建“绿色通道”。在此前的媒体报道中,儿童心理门诊可谓火爆,有医院“号几秒就抢完”,“儿童精神科爆满”还上过热搜。而增设门诊,不断提升医院机构的专业层次,更多照拂未成年人的隐私需求,相信能让未成年人有更多机会、更强意愿去寻求专业帮助。
此外,梳理一番可以发现,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今已经成了各地两会的热点话题,代表委员纷纷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家庭提高认识、学校配备师资、社会机构提供咨询渠道等。这也说明,全社会已经有了共识,只有人们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才能将这张保障网格织得细密、严实。
相信在未来,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得到持续的重视,也会找到更多的解法。我们都有责任去搭好一座“桥”,帮助未成年人越过那些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走向开阔、明媚、舒展的精神世界。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清波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