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专访|“喜茶”洗胃事件:新茶饮食安问题谁来把关?
对于任何餐饮企业来说,食品安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新式茶饮尤甚。
9月3日晚上,喜茶上海一门店被曝出店员拿错陈列道具给顾客,导致顾客喝下后入院洗胃的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这一事件发生在8月29日,市民陈女士通过喜茶微信小程序下单的一瓶双榨杨桃油柑和一杯烤黑糖波波牛乳茶,取茶地点为喜茶上海南翔印象城店(位于该商场一楼)。而陈女士喝下的那瓶双榨杨桃油柑,后被喜茶店员承认为样品,非食物。随后,门店员工陪同陈女士到医院就医,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和医疗处理。
由于无法明确样品成分,不能确认成分是否有毒,陈女士入院洗胃。8月31日晚,陈女士前往南翔派出所报案。
直到9月3日20点20分,喜茶才公开致歉,表示对于给陈女士带来的不适和痛苦的经历,郑重道歉。目前,喜茶已在全国所有门店下架同款陈列道具。
事实上,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新式茶饮行业的通病。仅2021年,新式茶饮就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问题。此前,喜茶、奈雪的茶、溜六六3家“网红”饮品店被点名通报,存在开封后的预包装食品保存不当,水池、冰箱、冰粒机等标识不够规范等问题。同时,广州市场监察部门共抽样“网红”饮品243批次,发现不合格产品4批次,不合格项目均为人工食用色素“日落黄”,而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色素含量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
而与食安问题频发,相对应的却是资本市场的热捧。此前不久,今年7月,喜茶刚刚交割完毕新一轮5亿美元的融资。喜茶的估值在这一轮融资中达到前所未有的600亿元,刷新了中国新茶饮的融资估值记录。喜茶背后的资方阵容盛大,包括IDG资本、何伯权、美团龙珠、红杉中国、黑蚁资本、腾讯、高瓴、Coatue等。
据《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新式茶饮消费者规模正式突破3.4亿人,预计到2021年则会突破1100亿元。但对于任何餐饮企业来说,食品安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新式茶饮尤甚,这与其所主打的健康品质相违背,可以说是摧毁性的打击。一旦消费者热情降温,行业必将面临洗牌。
针对新式茶饮行业屡次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分享了对新茶饮这一现制现售的饮品类别在食安、监管、培训等多方面见解。
现场制作的茶饮则不然,由于生产管理比较粗放确实还存在安全隐患。虽然现在一些网红品牌也在制定安全标准,希望做到食品安全,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各家标准差异也很大,要想做到确保食品安全实际上很困难。此前涉事的喜茶等多家新茶饮企业,大多是行业里的头牌企业。
这段时间以来,接连暴露的现制现售茶饮食安事件,实际上也是给所有的新茶饮企业敲响了警钟。这也要求,一方面,商家要有第一责任人意识;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需考虑尽快出台一些指导性或法律性的规范文件。一般来说,首先行业自身应该提出行业规范,细化现制现售饮品的标准,原料的采购、处理、保存、加工、销售等每一步都应该在行业标准里有所体现。然后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标准,最后可以形成一个更有广泛意义的国家规范,才可能保证现场饮品制作能够健康发展同时确保食品安全。
监管部门在处罚时,其实也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及其相关实施细则。虽然现场制作饮品在分类上还相对比较笼统,但还是能够找到与之相适用的一些条款。但要注意的是,处罚不是目的,最终还是通过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操作规范、标准等,才能尽可能地减少食安事件的发生。
(作者:易佳颖编辑:刘雪莹,李清宇责编:李剑华,实习生方温柔)